考古界“奥斯卡”开评27年,新疆八大发现获此奖

2018-04-12 11:09
浏览

原标题:考古界“奥斯卡”开评27年,新疆八大发现获此奖,今年是通天洞

一年一度的考古界“奥斯卡”——“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4月10日下午揭晓,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等十个考古项目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了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活动始于1990年,被媒体称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评选内容主要围绕过去一年中国考古最新成果,也会呈现中国考古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截至目前,评选活动已举办了27年,新疆共有8项考古发现先后入选。

考古项目名称:通天洞遗址

入选年代: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通天洞遗址位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南20公里的萨吾尔山,因该遗址洞口有一个和山顶相通的通天大洞,故称为通天洞。该遗址于2014年被发现,2016年至2017年夏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此进行了两期发掘工作。截至2017年9月,遗址中发现有连续堆积的旧石器-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地层。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并发现有3个明显的火塘遗迹。石器工业显示出典型的勒瓦娄哇类型莫斯特文化特征,碳十四测定年代显示为距今4.5万年左右。

专家点评:该遗址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在国内目前只发现于少数几个遗址,为解决学术界争议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是否存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文化遗存,以及莫斯特技术的传播路线提供依据;在该遗址还发现可能属于铜石并用时代遗存,或与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相关,这为认识新疆地区金属使用或冶金技术的开始提供新的考古依据;该遗址还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这对认识小麦东传的路径和机制有重要意义。

考古项目名称: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

入选年代: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2012年6至9月,考古工作者发掘了3座相互连属的房址和9座墓葬,获得了一批陶器、石器、石人以及铜器小件、包金耳环等珍贵遗物。遗址及墓地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工作者从遗迹的建筑规模及建筑特色等方面分析,阿敦乔鲁遗址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具有中心性质的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 。

专家点评: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直接揭示了西天山地区与中亚七河流域的关联,在地区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遗址中大型石构建筑遗迹与墓群相互关系的确认,为全面认识早期游牧民的经济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考古项目名称: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

入选年代: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2010年,考古人员初步推断石窟始凿于约公元五世纪,沿用至公元十三世纪,其间经历过数次扩建、改建、封闭和维修加固。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壁画,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还出土的近万件多种语言文书残片(包括佛教写经、世俗文书等),还有绢画、木器、雕塑等。

专家点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中的重要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艺术从南向北、自西而东的传播,尤其是高昌石窟寺与龟兹石窟寺和内地石窟寺之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物化资料。此外,它们对重新认识吐鲁番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古项目名称: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

入选年代: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该墓葬群位于库车县友谊路地下街施工区南端,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500米。墓葬群发现的砖室墓数量较多,规格高,分布密集。砖室墓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双室穹窿顶砖室墓。墓葬为多人多次葬,墓内多撒有五铢钱,随葬陶罐、灯盏、铁镜、铁镞、骨博具、铜带钩、金箔饰物、五铢钱、剪轮五铢、龟兹小钱等。

墓葬形制与我国内地,尤其与酒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及祁家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砖室墓葬十分相似,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至十六国时期(3世纪末至4世纪末),或稍晚一些。墓主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就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专家点评:这是新疆首次在塔里木沙漠北缘发现和内地关系密切的晋十六国墓葬,形制复杂。它们位于距河西走廊如此远的地区,文化面貌却如此相近。此次考古发现对阐明汉晋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大价值。

考古项目名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入选年代: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6—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协助下,对东黑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

据了解,东黑沟遗址是在东天山北麓发现的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现存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著名的裴岑碑,于清雍正七年(1725年)在遗址所在的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发现,又称《镇海碑》。碑文记载:“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记载了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军在这里诛灭匈奴呼延王之事,填补了史书记载之阙。这一历史事实对我们判断东黑沟遗址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专家点评: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在该领域的有益尝试。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研究者用考古学的思路,确认了居址、墓葬、岩画等属于古代游牧文化的基本要素,并试图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进行分析、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考古项目名称: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入选年代: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小河墓地在上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进行了调查发掘。从2002年底以来,通过跨4个年度的沙漠考古,共计发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

墓地的外观为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沙山,墓地绝大多数墓葬结构一致,一般是先挖沙坑、坑中置胡杨木棺,然后在棺前后栽竖标志死者性别的立木作为墓葬标志物。考古工作者在墓地发现罕见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墓地规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木尸”墓。部分墓葬尸体、服饰、随葬品保存较好,采集30多具古尸标本,出土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墓地年代初步确认为青铜时代。

专家点评:楼兰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表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独特的考古文化。由于良好的埋藏条件,墓地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较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极为丰富的与原始宗教有关的遗存,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尸、服饰等等,都为国内外史前考古所罕见。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进展。

考古项目名称: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

入选年代: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该墓地发掘清理了132座汉晋墓,是目前罗布淖尔地区发掘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该墓葬群中出土大量木质器具和纺织品等随葬品。尤其是15号墓,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带有浓郁的希腊、波斯艺术风格。与其它墓葬相比,其埋葬位置、葬俗都十分特别,其面具、服饰及棺外狮纹毯异域特色明显,考古工作者判断,墓主生前一定有着特殊身份地位,初步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来自方从事贸易的富商。

专家点评:营盘汉晋墓地位于丝绸之路交通要冲,出土文物中土著文化因素与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存,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古项目名称: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入选年代: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项目简介:尼雅遗址是20世纪初英国学者斯坦因首次发现,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周围分布着古城、佛教寺院、住居址、畜舍、田地、窑址、道路、果园、官署、墓地等各类遗迹,多数遗迹已被黄沙湮没或风蚀殆尽。

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专察队对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多处排列有序的居室建筑,房屋内有功能各异的空间单元。考古工作者从中清理出土木构件、佉卢文、毛织物、丝绸、铜饰件、料珠等文物。由于沙漠干燥的环境,遗址中还保存下来较多华丽的织锦绮绢衣物、毛织衣装和生活用品。

专家点评: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工作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它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及丝绸之路南道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将有力地推动西域史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为今后西域考古学研究建立一个标尺。

(文/新疆晨报记者 赵梅 图/网络)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下载“新疆晨报”新闻客户端,新疆最新最全的新闻随时看!更能看新闻攒积分换礼品!

扫二维码下载:

微信内打开文章,可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下载新疆晨报